读《梁家河》心得
发布日期:2018-07-09    作者:    来源:    点击量:0    分享到:
我是一个生活在陕南汉中的陕北人,在这里已经学习工作了近三十年,但普通话依然说不好,平时不太想说话,开口方言调,担心人听不懂或者觉得有点“土”。看了《梁家河》后,确实感受到了我陕北方言也洋气了许多。

 

尽管没去过梁家河,但是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书中描述的很多情景都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深刻体会到我是农村人,我来自陕北。该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书中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感悟,对党员干部都锤炼党性,提升素质,坚定理想,立志成才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状态,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深入学习。

 

第一;“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深情关心和牵挂。他说: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历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也教了我该做什么”。

 

第二:“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使我深刻认识到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炼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了他后来一贯为人民服务的立场。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去不复返,习近平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这股一往无前的执着和永不松懈的劲头,源于总书记无比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坚定真挚的人民情怀。也正是这种大爱,获得了群众的情感认同,让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崇敬爱戴,坚定地追随。

 

第三;“一声声喊我的小名”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大学向,进而提升了他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四十年过去了,铁锁、黑子、王栓、随娃……。现如今,这些“小伙伴”已是儿孙绕膝,但他们时刻都记着当年和习近平在土窑洞里,热炕头上说的话:“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蛮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 ……。

 

第四:“我们走在阳光道路上”,讲述了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我们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近年来,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村民们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高端水果,发展起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新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还办起了民间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

 

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梦想。

 

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启航,驶向“每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