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之仁政达天下
发布日期:2018-10-19    作者:    来源:    点击量:0    分享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就是爱人,就是为民。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直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治国有常民为本,仁政达天下。他在讲话中不止一次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重民生,利民为本。“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氾论训》。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2016年,习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引用过这句话,并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淮南子·氾论训》还提到“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利民之事的提出要充分的考虑民意,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充分的做好调研,并且做好贯彻实施,使政令落到实处。习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他走进贫困群众的家,盘腿坐在炕头上,仔细地询问群众的家庭收入、温饱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问得非常地仔细。只有充分做好了调查研究,才能对症下药,找到症结所在,药到病除。“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工程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的胜利果实。

兴民德,见贤思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财富丰富之后就要进行人伦、道德教化,提高群众的整体道德文明素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群众富裕起来以后,就要把人伦道德、人伦孝悌的道理教授给群众,这样他们才能去实行。2014年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时,习总书记讲过,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习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有一颗进步向上的心;要每日三省吾身,不断内省,不断进步;要见善则迁,向道德模范学习,做到见贤思齐。“兴民德”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民共同认同、遵循和恪守的核心价值观。2014年六一节前夕,总书记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进行座谈会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小德可以成大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铭刻在头脑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全社会的生根、开花、结果。

得民心,政兴所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一定要赢得民心。2016年习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隋朝隋炀帝施行暴政奴役百姓,百姓奋起反抗,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水则覆舟”的教训,爱护百姓,施行仁政,达到了贞观之治的繁华局面。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是无穷的,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就要用好这种力量,而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够赢得民心。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插队时,同老百姓一起打土坝、修梯田、植树造林,还修建了第一口沼气池,不断的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村民评价他为“好后生”。他自始至终心里想的就是老百姓的事,自始至终是在帮老百姓做事,这就是得民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